海洋环境监测点位布设规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024-06-08

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

海洋环境监测--就是对整个海洋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为保护海洋生物提供数据。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监测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取采样点:这是监测工作的第一步,需要根据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进行取样:在选取好的采样点进行取样,取得水、土壤、生物等各类样本。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取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资料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关键的活动,它涉及对海洋水体、沉积物、生物体、大气、气象、水文和海冰等多个方面的监测与调查。 这一监测工作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管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海洋灾害的预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

多波束的测线布设方向

水深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单波束测深、多波束回声测深、机载激光测深。水深测量测线一般布设为直线,又称测深线。测深线分为主测深线和检查线两类。

多波束测深仪的运行原理是通过发射多束声波来对目标物体进行测量。每束声波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方向,而每束声波所反射回来的信号都可以被接收并被用来判断目标物体的位置。多波束测深仪是利用多束平行的声波,对目标物进行测深的一种仪器。

表1 我国目前已安装并使用的多波束测深系统(2004年前)Table1 Multibeam sound system has been installed and used in China(Before 2004) 1 波束形成一般原理 波束形成技术来自于基阵具有方向性的原理(蒋楠祥,2000)。设一个由N个无方向性阵元组成的接收换能器阵(如图1)。

多波束测深原理是利用多个射电波束同时探测水下目标。多波束测深系统作为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具有测量覆盖范围广、测量速度快以及测量精度高等优点。与单波束测深系统不同的是,多波束测深系统将测深技术从点、线扩展到面,具有记录数字化和成图自动化等特点。

**保持导线清洁:** 确保导线的末端和连接部分保持清洁。任何污垢或氧化物可能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避免电气干扰:** 尽量避免将导线布设在电气干扰较大的区域,以减少外部干扰对测量的影响。避免将导线放置在电源线、电机或其他潜在干扰源附近。

多波束原理的基本概念是将传感器发射的信号分成多个波束,每个波束都有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这些波束可以同时扫描不同的区域,从而提高系统的探测和定位能力。例如,一台雷达系统可以将发射的信号分成多个波束,每个波束都可以扫描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便更准确地探测和定位目标。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

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应与其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检查,所需经费应有保证。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资料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3、需要签字依据【关于发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三项制度的通知】中第五章第十八条要求:分析测试时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其他方法时,必须进行等效性试验,并报省级以上监测站(包括省级)批准备案。

沉降观测点怎么布置

1、您好,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该视线开阔,没有遮挡,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2、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

3、水准基点的设置: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宜设置在基岩上,或设置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水准基点的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

4、您好,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5、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6、工业厂房的观测点可布置在基础、柱子、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点的密度视厂房结构、吊车起重量及地基土质情况而定。厂房扩建时,应在连接处两侧布置观测点。大型设备基础及较大动荷载的周围、基础形式改变处及地质条件变化之处,皆容易产生沉降,必须布设适量的观测点。

监测方案

编制监测方案的步骤包括确定监测目标、选择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方法、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设计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和评估结果。确定监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是什么,即要监测的对象、范围和目的是什么。监测目标可以是环境质量、工作效率、生产过程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

监测方案 篇1 监测目标任务 例行监测 20xx年我市例行监测任务量为,快速检测法监测蔬菜样品23076个(其中市本级每月监测104个、县区级每个监测单位每月监测107个)、色谱检测法监测650个样品(其中市本级检测中心监测600个、全州县检测站监测50个)。

简述编制监测方案的步骤?介绍如下:明确监测目标和范围:首先确定监测的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或获取的信息,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内容。设计监测指标和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即需要收集的数据和衡量的标准。同时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如实地调查、观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简述编制监测方案的步骤如下: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对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可以预先估计,这种决策类型是(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亦称“统计型决策”或“随机型决策”。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基准点布置符合规范?

1、基准点设置各类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外,且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个。监测点设置支挡式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土钉墙、重力式挡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5m,且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2、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4)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5)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6)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

3、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 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 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4、建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点位及基准点布设要求: (1)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 (2)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应能确切反应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以从基准点对其进行观测。

5、间隔15~25m布设。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